Artwork

Innhold levert av 蘇育平 Yuping SU. Alt podcastinnhold, inkludert episoder, grafikk og podcastbeskrivelser, lastes opp og leveres direkte av 蘇育平 Yuping SU eller deres podcastplattformpartner. Hvis du tror at noen bruker det opphavsrettsbeskyttede verket ditt uten din tillatelse, kan du følge prosessen skissert her https://no.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Podcast-app
Gå frakoblet med Player FM -appen!

全蒙古史之蒙兀室韋及契丹遼帝國篇-耶律大石中亞復國之偉業

27:01
 
Del
 

Manage episode 352595226 series 2948782
Innhold levert av 蘇育平 Yuping SU. Alt podcastinnhold, inkludert episoder, grafikk og podcastbeskrivelser, lastes opp og leveres direkte av 蘇育平 Yuping SU eller deres podcastplattformpartner. Hvis du tror at noen bruker det opphavsrettsbeskyttede verket ditt uten din tillatelse, kan du følge prosessen skissert her https://no.player.fm/legal.

2022年本人出版書籍包括
1. 聖地出任務-台灣國際志工故事集
2. 勇抗強權-阿富汗
3. 台以關係百年史:外交官眼中的以色列
4. 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
5. 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
大家到博客來、誠品、露天、金石堂等網站可以買得到。或者可到2023.1.31 台北國際書展,魚籃出版社攤位直接購買。
**第三章 **蒙兀室韋、契丹遼、哈瑪蒙古繼起
西元2世紀北匈奴西遷後,祖上為東胡,講古蒙古語的鮮卑取代了匈奴佔據蒙古草原。等到五胡十六國時期(西元304年至439年),各支鮮卑部族紛紛南下到中國北方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山東、河南等地,分別建國,也就是上一章提到的東鮮卑、北鮮卑、西鮮卑建立的一系列國家。但是戈壁以北的漠北草原與西伯利亞怎麼辦?那就是北鮮卑一支的「柔然」與現在要講的「室韋」了。
蒙兀室韋-鮮卑後裔,蒙古帝國直系祖先
鮮卑一系的柔然汗國控制了整個蒙古漠北草原,東到大興安嶺,但在他東部還有一支附屬遊牧部族叫做「室韋」。室韋也是東胡、鮮卑一系的古蒙古語族民族,原先佔據了今天中國東北與俄羅斯濱海省一帶,其實室韋就是當初鮮卑部族南下搶進中國漢地之後,還留在鮮卑山老家看守的鮮卑部族。後來在唐朝崛起的契丹、奚人等基本上與室韋也是同族同種的不同部落而已。
室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元420年至589年),分裂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等五個部族,先是柔然統治,接著西元552年起被消滅柔然而雄起的突厥汗國統治。北室韋的首領稱號為「乞引莫賀咄」,南室韋的首領稱號為「餘莫弗瞞咄」,此時的首領稱號已經逐漸由過去匈奴人用的「單于」向柔然人用的「可汗」轉移,越來越多的游牧民族改用可汗,或汗來稱呼首領。
到了隋朝時(西元581年至619年),室韋又繼續分裂為25個部族,眼看就是一盤散沙般的存在。不過其中有一支居住在石勒喀河邊的「蒙兀室韋部」在經歷隋、唐、契丹與金朝漫長統治後,在12世紀中葉時,內部的尼倫部落出現了一名首領「合不勒汗」,帶領部族遷徙到肯特山(Khenti),這支部族最後誕生了一名首領鐵木真,並在1206年征服蒙古高原所有部族,以忽里爾台大會推舉其為大蒙古國大汗,上稱號成吉思汗。因此室韋人是蒙古帝國的直系祖先,殆無疑義。
原先在柔然帝國統治下的室韋,在西元552年突厥汗國阿史那家族崛起後,基本上就是臣服於突厥汗國的,一直到東突厥被滅,室韋開始與唐朝建立朝貢關係,當時的唐朝在回紇汗國所據蒙古高原的東部,也就是今日中國的東北遼寧、吉林之地設置「室韋都督府」,室韋成為唐朝的附屬民族,接受羈糜統治。
室韋都督府
骨子裡也是鮮卑色彩濃厚的唐朝,對於這些北方游牧民族十分重視,因為突厥汗國的存在對唐朝的威脅實在太大了,唐朝必須抓緊更多游牧民族,才能削弱突厥汗國可能再起的力量。
唐朝的室韋都督府位在今天中國東北的西半邊及內蒙古東部呼倫貝爾草原地帶,大概包括了今天的吉林、遼寧北部,與黑龍江、嫩江到更北的俄羅斯地區,管轄的主要是講蒙古語的部族,也就是過去鮮卑、柔然、室韋等一眾鮮卑系的遊牧部落。
室韋的東邊有一個黑水都督府,是唐朝為稽糜統治通古斯族的靺鞨人(魏晉時稱勿吉)設的,轄區內有二十餘個通古斯語部落。黑水都督府前身是西元720年設的黑水軍。靺鞨人祖先遠古時稱為肅慎,「肅慎-靺鞨-女真-滿州」是一脈相承的,也就是日後女真人、滿州人的祖先,他們是在東北森林裡面漁獵的民族,與草原上游牧的民族所作的畜牧營生其實是不一樣的,但堅毅勇抗自然環境的精神是十分相似的,畢竟南方漢族的文化還沒完全進入東北地區。
至於室韋南邊的契丹,唐朝則設置松漠都督府來管轄。不論是室韋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松漠都督府,都是同時受到唐朝的「安東都護府」管轄。
可是在唐朝末年,室韋部族被崛起中的契丹給合併,室韋都督府最終消失無蹤。不過室韋人當然並未消失,在契丹人建立的遼帝國與女真人建立的金帝國時期,室韋人都是臣屬於這些帝國的游牧部族,與當時蒙古高原上許多突厥語系的部族一起生活,相互競爭、併吞與合作。
契丹是蒙古旁支
契丹人係鮮卑人後裔一支,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開始出現,有說法說他們是東鮮卑宇文部的後裔,北齊的高洋就曾擊敗過北方邊境的契丹部族。
契丹人在唐朝時係由松漠都督府羈糜管理,唐朝在西元648年封當時契丹首領「大賀窟哥」為松漠都督府都督,也就是讓他們自治的意思。對於邊疆民族,唐朝幾乎都是採行此般民族自治的羈糜統治,自己人管理自己人。好處是唐朝不需要派遣官員前往並可省去行政機關開支,壞處則是邊疆民族既維持有自己的君長,當然對於朝廷的命令就聽調不聽宣了,好的命令接受,壞的命令就拒絕準備造反。這也就是後代清朝要行改土歸流的原因了。
對於地域遙遠,中央政府鞭長莫及的邊疆少數民族,唐朝羈糜制度還算是一個運行良好的制度,從東北的安東都護府,到往西的北庭都護府、單于都護府、一直到位於今天新疆、中亞五國、阿富汗甚至到伊朗邊境的安西大都護府轄區,唐朝都採取羈糜統治,一方面是尊重當地人管理自己的願望,但另一方面而言,這樣的統治其實是虛幻的,如果唐朝強大時大家畏懼順服,甚至援引唐朝強軍保護自己;一旦唐朝衰弱了,所有羈糜統治的民族全部都會在自己君長帶領下瞬間離去不回頭,反正中央政府也沒奈我何。
契丹人雖說出現得早,但也是要到唐朝末年才真正崛起,原先也是一個邊疆偏遠地帶部落聯盟,只要沒有出現一個強有力的英主,要統合一堆部落說實在是不容易的。
到了10世紀時,居住在西拉木倫河流域(西遼河上游)的耶律阿保機就是起來統一契丹各部落的建國君主,當時的唐朝已經衰弱,節度使行藩鎮割據,國中之國處處,甚至安史之亂時唐朝都需要請求回紇汗國派軍助戰才能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大唐的威望已經被踩在腳下好多次了。安史之亂前後,唐朝更形成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倘中央無力壓制,很快藩鎮就自成一國,不再理會中央政令,尤其是偏遠邊疆的節度使,如管轄今日河北的幽州節度使,後來改稱范陽節度使或盧龍節度使,就是安祿山起家的藩鎮所在地。
幽州節度使轄下的室韋、契丹人、奚人受到幽州勢力的壓制,如安祿山就是討伐這些少數民族起家的唐朝將領,安祿山的部隊中也收編許多這些少數民族的部隊。但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是自治自由的民族。甚至有機會時,還可以得到來自唐朝的賞賜與公主下嫁的殊榮。
安祿山之亂後契丹崛起
安祿山之亂是唐朝由鼎盛轉往衰弱甚至滅亡的一大轉折點,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安祿山(西元703年-757年)是出生在營州(今天遼寧朝陽市)的一個混血遊牧民族(當時稱為雜胡),父親是來自中亞安國的粟特人,也就是昭武九姓(火尋花剌子模)和戊地)中的安姓,是古代歐亞大陸游牧民族塞種人大月氏之後裔,母親則是突厥汗國的貴族阿史德氏,因此他沒有一絲漢人血統,但游牧民族間相互通婚是很常見的事情。這些血統讓安祿山的外表應該是白種印歐民族高加索人的外表,與東方蒙古人種的漢人、鮮卑人都是不一樣的。這樣的人能在唐朝崛起甚至掌握極大權力,代表唐朝時期的中國確實是兼容並蓄,不太在乎一個人的外表。
當時第一突厥汗國也就是東突厥及西突厥汗國都已相繼滅亡,突厥人與中亞粟特人都在唐朝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的控制下,因此許多北方游牧民族人才也都為唐朝所用,幾乎一半的唐朝將軍都出身異族,但在唐朝有更大發揮的舞台。
安祿山就在唐朝以其胡人身份及強大個人武力值爬上武官頂峰,也就是節度使一職。他主要戰鬥的對象就是東北系的遊牧民族突厥、契丹、奚等,最後甚至同時身兼東北三鎮節度使,擁有超乎尋常標準之部隊人數,這自然也有唐朝朝廷制度混亂,使有心人可以鑽營利用之因素存在。等到其週邊的遊牧部族如突厥、同羅、契丹、奚、室韋等都已經降伏於他,任其驅使情況下,其野心自然大增,就造了唐朝的反。
西元755年12月安祿山聯合突厥、同羅、契丹、奚、室韋等少數民族一起聯盟出兵進攻唐朝,打出旗號是清君側。由於其兵力實在太多太強,唐朝政府軍完全無法抵敵,洛陽、長安兩京都遭到安祿山軍攻陷,造成唐玄宗西奔巴蜀。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在其戰爭中發生的許多事情都造成嚴重的後果,第一是藩鎮的崛起,唐朝中央在平亂與戰後過程中,讓各地節度使逐漸掌握了軍權以外的人事權、財政權、行政權,從此各地幾乎成為獨立王國。第二是契丹、奚族等東北的少數民族加入安史叛亂軍,從此對唐朝中央失去敬畏之心,不再聽宣聽調,從此成為獨立勢力,契丹遼帝國的雛形開始出現。
第三是為了平亂,引進回紇部隊協助唐軍打敗安祿山軍。回紇是講突厥語系的鐵勒諸部之一,又稱九姓烏古斯。是一個由九大部落(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組成的部落聯盟,首領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又併入拔悉密、葛邏祿兩部,號稱十一部落聯盟。回紇是今天新疆維吾爾人的直系祖先。在唐朝當時的北方,也就是今天的蒙古高原與內蒙古草原上,東邊遼河流域是契丹與奚,向西則是蒙古高原上的鐵勒諸部(薛延陀、回紇等)、再向西阿爾泰山則是第一突厥汗國發源地,再向西到哈薩克草原上則是西高車、康國聯盟、葛邏祿人,再向西則是保加爾汗國與可薩汗國。
契丹雄起,稱霸數百年
在回鶻汗國於西元840年滅亡後,原先依附於回鶻汗國的契丹、奚重新恢復獨立,並開始在遼河流域發展壯大,還接收不少回鶻遺民,契丹遼帝國最有名的后族蕭氏述律部,就是回鶻人的後裔。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鶻人。
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在西元907年就是在原來松漠都督府的轄區整併所有契丹部族,建立統一的大契丹國,定都於臨潢府(今天中國內蒙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西元916年阿律阿保機打敗所有跟他搶王位的兄弟們,以及想維持契丹首領由各部落公同推選制的其他契丹部族,即位為皇帝,創國號為遼,威震一時的契丹遼帝國正式建立。西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攻滅五代十國中石敬塘建立的「後晉」。
由於契丹全盛時期疆域廣大,東到日本海,西到阿爾泰山,南到燕雲十六州,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中國北部也是在契丹遼朝控制下,人口約900萬人,控制了4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強大無比。
因此在蒙古語、俄羅斯語及其他許多西方語言中,契丹(Kitai,讀音「豈代」)已經成為許多文明稱呼中國的代稱,取代更古老的「秦」。筆者曾派駐蒙古國,學到的蒙古語和俄語中,就是以契丹稱呼今天的中國,而非其他CHINA或其變音來稱呼,可見得當初契丹統治中國的威勢與影響力之大,無與倫比。
契丹人是講蒙古語族語言的北方游牧民族,混合了鮮卑、柔然、室韋與雜胡的血統,因此武力值強大,但說到習俗方面,與農耕的漢民族就有許多差異。契丹人髡髮,讀音為「昆」髮,就是將頭頂的頭髮剃光,只在雙耳上方及額頭上方留一點頭髮,這是古代東胡民族流傳下來的文化特徵,匈奴系的文化就沒有這種作法。髡髮的習俗從鮮卑、契丹、蒙古一直到滿州女真人都有類似的風俗,其實許多北方漢人也是這麼做的,顯示出北方漢人有許多來自游牧民族的淵源傳承。
此外契丹人維持游牧民族的習慣,主要居住在氈帳中,也就是蒙古包,隨時可以拆卸遷移到其他地方再安裝,契丹人的君王也居住氈帳中,君王的氈帳稱為「捺缽(讀音為納波)」,遼國有多個都城,君王可定期遷徙,所以仍維持有「行國」的特徵。
中國在唐末勢力衰弱,中國北方,尤其是幽州(今河北省)已被契丹佔據,遼帝國取代回鶻汗國佔據蒙古高原,也兼併了室韋,西到阿爾泰山,已經成為再一次統一北方草原的霸主。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西元907年即位,接著太宗、世宗、穆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天祚帝。基本上在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遼帝國就是北方控制一切的霸主。契丹的威名也經過絲路向西傳播到遠方。
西遼重新復國之偉業
到了西元1125年,在中國北方由契丹人建立的強大遼帝國,竟被來自東北更野蠻原始的通古斯族女真人「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帝國」滅亡。
遼朝的宗室「耶律大石」(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試圖力挽狂瀾,曾率軍大破藉機偷一杯羹的宋軍,但率軍對戰金軍仍一敗塗地甚至被俘虜。伺機逃出後,他見女真勢大,一時之間無可抵擋,於是想出一招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奇招,他號召率領由各契丹部落招募收攏的遺民,以及遼朝西北重要邊防軍鎮「可敦城」的駐軍向西進發,打算在中亞擇地重建遼帝國,為契丹保留最後一點血脈。
這個作法與當初回鶻帝國被吉爾吉斯人滅亡後,殘餘部眾首領率部眾西遷,並在西域與中亞河中地區重建喀剌汗國、高昌回鶻王國等作法一模一樣,最重要的是耶律大石的遠征最後成功了。
耶律大石的遼朝西征軍首先向位於新疆東部的屬國「高昌回鶻王國」借道西征。通常借道這種事太過危險,很少有國家願意借道境內給外兵,以免自己國土慘遭蹂躪搶劫。但高昌回鶻與遼朝過去關係不錯,也是遼朝的屬國,因此高昌王並未落井下石,不但同意借道,還贈送大批軍用物資(六百匹馬、數百匹駱駝、三千隻羊)以壯軍威。
耶律大石率領的西遼遠征軍,在西元1130年通過高昌回鶻國土向西北的東喀剌汗國前進,沿途斬獲甚多,搶奪牲畜無數,最後抵達葉密立城(新疆塔城額敏縣)。西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正式稱菊兒汗,重建遼國。
建國後他馬不停蹄於該年繼續向南征討,想擴大統治範圍,結果與東喀剌汗國的一次戰爭中西遼軍被擊敗。耶律大石不怕觸礁,由南下轉西進,率軍往西北攻入河中粟特地區,並一路收編當地突厥游牧民族為僕從軍,結果當時東喀剌汗國大汗阿爾斯蘭汗(Ahmad Ibn Hassan)在西元1132年去世,兒子伊卜拉欣二世軟弱無能,原為屬國之葛邏祿人與康國聯盟都相繼入侵東喀剌汗國想挖塊肉,伊卜拉欣二世自忖無力處理,竟直接邀請耶律大石來接管他的國家並給予他保護。
這無疑是天上掉餡餅,原先要攻破東喀剌汗國還不知得花費多少兵力,受到多大損失,現在倒好,人家直接開門投降了,耶律大石自然接受了,於是他率軍進入東喀剌汗國首都巴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東南),並改名為「虎思斡兒朵」,並將西遼首都遷移至此,國家政治中心西移到更接近中亞地區。
耶律大石並沒有殺死伊卜拉欣二世,而是將他降為附庸國主,西遼軍也向北擊敗康國聯盟的別失八里(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令康國人臣服於西遼。至此耶律大石可以說在西域打下了不輸當初遼帝國在東方的領土,成功延續了契丹遼帝國的血脈香火,可以稱之為中興之主而當之無愧。
東征金國欲復國但功敗垂成
在中亞立穩腳步後,耶律大石也沒有忘記復國夢,他曾經於西元1134年派大軍東征金國,想恢復舊河山。但因為距離太遙遠而未能接敵,自己大軍就已因氣候、地形因素而損失慘重,只好撤兵回西遼根據地。看到東征復國無望,耶律大石終於想好好經營自己在中亞的地盤,好好地將遼朝契丹人的輝煌在中亞地區繼續下去。
西元1137年起,耶律大石開始征服中亞的壯舉,他率兵向今天的塔什干、費爾干納盆地進軍,在「忽氈」遇到西喀剌汗國軍隊的迎擊,西遼軍戰勝,西喀剌汗國軍逃回撒馬爾罕。當時已經是西遼屬國的葛邏祿人落井下石,趁機攻打撒馬爾罕。西喀剌汗國於是向當時宗主國塞爾柱突厥人求援。
西遼與塞爾柱突厥兩強對撞的「卡特萬之戰」
塞爾柱蘇丹一看西遼這個非突厥,也非伊斯蘭信仰的東方佛教與類漢人文化的新種族在中亞坐大,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號召旗下已經信奉伊斯蘭的突厥勢力,包括波斯加茲尼王朝、印度巴基斯坦的古爾王朝連同塞爾柱軍共10萬,浩浩蕩蕩殺過來找西遼麻煩。
西元1141年7月,塞爾柱蘇丹桑賈爾率軍渡過阿姆河,向河中進軍,主要受衝擊的葛邏祿人趕緊向西遼求援,耶律大石致函塞爾柱突厥蘇丹桑賈爾,說:「你我井水不犯河水,請你撤兵。」但是塞爾柱蘇丹自覺所率十萬大軍無人能敵,所以十分傲慢,回信要求信佛教的契丹人耶律大石改宗,也就是皈依伊斯蘭教,也驕傲地說:「你是擋不住我大軍的。」
耶律大石眼見情勢已無話可談,於是盡起大軍積極迎戰。雙方大軍在撒馬爾罕北邊的卡特萬草原上接敵,是為中亞史與突厥史中都極著名的「卡特萬之戰」。西遼軍隊中有契丹人、漢人、蒙古室韋人與當地土著葛邏祿等突厥人,對上的是已經信仰伊斯蘭的突厥人(塞爾柱、加茲尼、古爾)聯軍。西元1141年9月9日「卡特萬會戰」開始,契丹軍左右包抄敵軍,尤其葛邏祿突厥騎兵戰力強大,拼殺得力,最後西遼聯軍大敗塞爾柱聯軍,塞爾柱聯軍死傷者橫屍遍地數十里長,塞爾柱蘇丹單身一人逃回,重要的將領甚至連蘇丹妻子都陷落於西遼人之手。
此次大敗後,塞爾柱突厥勢力從此退出河中地區,回到波斯與阿拉伯地區老巢舔舐傷口。耶律大石率軍攻陷撒馬爾罕,並繼續進攻以富裕著稱的花剌子模,迫使花剌子模稱臣,每年獻貢品三萬金第納爾與大批牲畜,西遼從此在中亞站穩了腳跟,從一群倉皇逃命的亡國遺民,到靠著自己力量披荊斬棘,成為中亞霸主。西遼為我們演示了一遍,越不怕死越不會死,為了民族生存,死中求活誰都不怕的氣魄。
從西元1141年到1218年蒙古大軍滅亡西遼為止,西遼、古爾王朝、花剌子模汗國三國在中亞地區時而結盟,時而交戰。西元1211年,西遼的汗位居然被來自蒙古高原的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屈出律以西遼駙馬的身份篡奪,西遼落入屈出律外人控制,耶律家族的統治終結,但屈出律是蒙古大軍追捕的對象,這事情很快被成吉思汗發現後,立刻派出哲別率軍二萬追擊屈出律,結果在西域通往阿富汗的瓦罕走廊逮捕逃跑的屈出律,隨後將其斬首,西遼也因此正式滅亡於蒙古之手。
但我們可以說,契丹人回歸蒙古不是壞事,契丹人與室韋後代的蒙古人本來從魏晉南北朝起就是同一族的同胞兄弟民族。因此耶律楚材等契丹人在蒙古帝國中也是受到重用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ntinue reading

577 episoder

Artwork
iconDel
 
Manage episode 352595226 series 2948782
Innhold levert av 蘇育平 Yuping SU. Alt podcastinnhold, inkludert episoder, grafikk og podcastbeskrivelser, lastes opp og leveres direkte av 蘇育平 Yuping SU eller deres podcastplattformpartner. Hvis du tror at noen bruker det opphavsrettsbeskyttede verket ditt uten din tillatelse, kan du følge prosessen skissert her https://no.player.fm/legal.

2022年本人出版書籍包括
1. 聖地出任務-台灣國際志工故事集
2. 勇抗強權-阿富汗
3. 台以關係百年史:外交官眼中的以色列
4. 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
5. 遷徙與戰鬥-突厥人的故事
大家到博客來、誠品、露天、金石堂等網站可以買得到。或者可到2023.1.31 台北國際書展,魚籃出版社攤位直接購買。
**第三章 **蒙兀室韋、契丹遼、哈瑪蒙古繼起
西元2世紀北匈奴西遷後,祖上為東胡,講古蒙古語的鮮卑取代了匈奴佔據蒙古草原。等到五胡十六國時期(西元304年至439年),各支鮮卑部族紛紛南下到中國北方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山東、河南等地,分別建國,也就是上一章提到的東鮮卑、北鮮卑、西鮮卑建立的一系列國家。但是戈壁以北的漠北草原與西伯利亞怎麼辦?那就是北鮮卑一支的「柔然」與現在要講的「室韋」了。
蒙兀室韋-鮮卑後裔,蒙古帝國直系祖先
鮮卑一系的柔然汗國控制了整個蒙古漠北草原,東到大興安嶺,但在他東部還有一支附屬遊牧部族叫做「室韋」。室韋也是東胡、鮮卑一系的古蒙古語族民族,原先佔據了今天中國東北與俄羅斯濱海省一帶,其實室韋就是當初鮮卑部族南下搶進中國漢地之後,還留在鮮卑山老家看守的鮮卑部族。後來在唐朝崛起的契丹、奚人等基本上與室韋也是同族同種的不同部落而已。
室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元420年至589年),分裂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等五個部族,先是柔然統治,接著西元552年起被消滅柔然而雄起的突厥汗國統治。北室韋的首領稱號為「乞引莫賀咄」,南室韋的首領稱號為「餘莫弗瞞咄」,此時的首領稱號已經逐漸由過去匈奴人用的「單于」向柔然人用的「可汗」轉移,越來越多的游牧民族改用可汗,或汗來稱呼首領。
到了隋朝時(西元581年至619年),室韋又繼續分裂為25個部族,眼看就是一盤散沙般的存在。不過其中有一支居住在石勒喀河邊的「蒙兀室韋部」在經歷隋、唐、契丹與金朝漫長統治後,在12世紀中葉時,內部的尼倫部落出現了一名首領「合不勒汗」,帶領部族遷徙到肯特山(Khenti),這支部族最後誕生了一名首領鐵木真,並在1206年征服蒙古高原所有部族,以忽里爾台大會推舉其為大蒙古國大汗,上稱號成吉思汗。因此室韋人是蒙古帝國的直系祖先,殆無疑義。
原先在柔然帝國統治下的室韋,在西元552年突厥汗國阿史那家族崛起後,基本上就是臣服於突厥汗國的,一直到東突厥被滅,室韋開始與唐朝建立朝貢關係,當時的唐朝在回紇汗國所據蒙古高原的東部,也就是今日中國的東北遼寧、吉林之地設置「室韋都督府」,室韋成為唐朝的附屬民族,接受羈糜統治。
室韋都督府
骨子裡也是鮮卑色彩濃厚的唐朝,對於這些北方游牧民族十分重視,因為突厥汗國的存在對唐朝的威脅實在太大了,唐朝必須抓緊更多游牧民族,才能削弱突厥汗國可能再起的力量。
唐朝的室韋都督府位在今天中國東北的西半邊及內蒙古東部呼倫貝爾草原地帶,大概包括了今天的吉林、遼寧北部,與黑龍江、嫩江到更北的俄羅斯地區,管轄的主要是講蒙古語的部族,也就是過去鮮卑、柔然、室韋等一眾鮮卑系的遊牧部落。
室韋的東邊有一個黑水都督府,是唐朝為稽糜統治通古斯族的靺鞨人(魏晉時稱勿吉)設的,轄區內有二十餘個通古斯語部落。黑水都督府前身是西元720年設的黑水軍。靺鞨人祖先遠古時稱為肅慎,「肅慎-靺鞨-女真-滿州」是一脈相承的,也就是日後女真人、滿州人的祖先,他們是在東北森林裡面漁獵的民族,與草原上游牧的民族所作的畜牧營生其實是不一樣的,但堅毅勇抗自然環境的精神是十分相似的,畢竟南方漢族的文化還沒完全進入東北地區。
至於室韋南邊的契丹,唐朝則設置松漠都督府來管轄。不論是室韋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松漠都督府,都是同時受到唐朝的「安東都護府」管轄。
可是在唐朝末年,室韋部族被崛起中的契丹給合併,室韋都督府最終消失無蹤。不過室韋人當然並未消失,在契丹人建立的遼帝國與女真人建立的金帝國時期,室韋人都是臣屬於這些帝國的游牧部族,與當時蒙古高原上許多突厥語系的部族一起生活,相互競爭、併吞與合作。
契丹是蒙古旁支
契丹人係鮮卑人後裔一支,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開始出現,有說法說他們是東鮮卑宇文部的後裔,北齊的高洋就曾擊敗過北方邊境的契丹部族。
契丹人在唐朝時係由松漠都督府羈糜管理,唐朝在西元648年封當時契丹首領「大賀窟哥」為松漠都督府都督,也就是讓他們自治的意思。對於邊疆民族,唐朝幾乎都是採行此般民族自治的羈糜統治,自己人管理自己人。好處是唐朝不需要派遣官員前往並可省去行政機關開支,壞處則是邊疆民族既維持有自己的君長,當然對於朝廷的命令就聽調不聽宣了,好的命令接受,壞的命令就拒絕準備造反。這也就是後代清朝要行改土歸流的原因了。
對於地域遙遠,中央政府鞭長莫及的邊疆少數民族,唐朝羈糜制度還算是一個運行良好的制度,從東北的安東都護府,到往西的北庭都護府、單于都護府、一直到位於今天新疆、中亞五國、阿富汗甚至到伊朗邊境的安西大都護府轄區,唐朝都採取羈糜統治,一方面是尊重當地人管理自己的願望,但另一方面而言,這樣的統治其實是虛幻的,如果唐朝強大時大家畏懼順服,甚至援引唐朝強軍保護自己;一旦唐朝衰弱了,所有羈糜統治的民族全部都會在自己君長帶領下瞬間離去不回頭,反正中央政府也沒奈我何。
契丹人雖說出現得早,但也是要到唐朝末年才真正崛起,原先也是一個邊疆偏遠地帶部落聯盟,只要沒有出現一個強有力的英主,要統合一堆部落說實在是不容易的。
到了10世紀時,居住在西拉木倫河流域(西遼河上游)的耶律阿保機就是起來統一契丹各部落的建國君主,當時的唐朝已經衰弱,節度使行藩鎮割據,國中之國處處,甚至安史之亂時唐朝都需要請求回紇汗國派軍助戰才能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大唐的威望已經被踩在腳下好多次了。安史之亂前後,唐朝更形成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倘中央無力壓制,很快藩鎮就自成一國,不再理會中央政令,尤其是偏遠邊疆的節度使,如管轄今日河北的幽州節度使,後來改稱范陽節度使或盧龍節度使,就是安祿山起家的藩鎮所在地。
幽州節度使轄下的室韋、契丹人、奚人受到幽州勢力的壓制,如安祿山就是討伐這些少數民族起家的唐朝將領,安祿山的部隊中也收編許多這些少數民族的部隊。但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是自治自由的民族。甚至有機會時,還可以得到來自唐朝的賞賜與公主下嫁的殊榮。
安祿山之亂後契丹崛起
安祿山之亂是唐朝由鼎盛轉往衰弱甚至滅亡的一大轉折點,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安祿山(西元703年-757年)是出生在營州(今天遼寧朝陽市)的一個混血遊牧民族(當時稱為雜胡),父親是來自中亞安國的粟特人,也就是昭武九姓(火尋花剌子模)和戊地)中的安姓,是古代歐亞大陸游牧民族塞種人大月氏之後裔,母親則是突厥汗國的貴族阿史德氏,因此他沒有一絲漢人血統,但游牧民族間相互通婚是很常見的事情。這些血統讓安祿山的外表應該是白種印歐民族高加索人的外表,與東方蒙古人種的漢人、鮮卑人都是不一樣的。這樣的人能在唐朝崛起甚至掌握極大權力,代表唐朝時期的中國確實是兼容並蓄,不太在乎一個人的外表。
當時第一突厥汗國也就是東突厥及西突厥汗國都已相繼滅亡,突厥人與中亞粟特人都在唐朝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的控制下,因此許多北方游牧民族人才也都為唐朝所用,幾乎一半的唐朝將軍都出身異族,但在唐朝有更大發揮的舞台。
安祿山就在唐朝以其胡人身份及強大個人武力值爬上武官頂峰,也就是節度使一職。他主要戰鬥的對象就是東北系的遊牧民族突厥、契丹、奚等,最後甚至同時身兼東北三鎮節度使,擁有超乎尋常標準之部隊人數,這自然也有唐朝朝廷制度混亂,使有心人可以鑽營利用之因素存在。等到其週邊的遊牧部族如突厥、同羅、契丹、奚、室韋等都已經降伏於他,任其驅使情況下,其野心自然大增,就造了唐朝的反。
西元755年12月安祿山聯合突厥、同羅、契丹、奚、室韋等少數民族一起聯盟出兵進攻唐朝,打出旗號是清君側。由於其兵力實在太多太強,唐朝政府軍完全無法抵敵,洛陽、長安兩京都遭到安祿山軍攻陷,造成唐玄宗西奔巴蜀。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在其戰爭中發生的許多事情都造成嚴重的後果,第一是藩鎮的崛起,唐朝中央在平亂與戰後過程中,讓各地節度使逐漸掌握了軍權以外的人事權、財政權、行政權,從此各地幾乎成為獨立王國。第二是契丹、奚族等東北的少數民族加入安史叛亂軍,從此對唐朝中央失去敬畏之心,不再聽宣聽調,從此成為獨立勢力,契丹遼帝國的雛形開始出現。
第三是為了平亂,引進回紇部隊協助唐軍打敗安祿山軍。回紇是講突厥語系的鐵勒諸部之一,又稱九姓烏古斯。是一個由九大部落(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組成的部落聯盟,首領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又併入拔悉密、葛邏祿兩部,號稱十一部落聯盟。回紇是今天新疆維吾爾人的直系祖先。在唐朝當時的北方,也就是今天的蒙古高原與內蒙古草原上,東邊遼河流域是契丹與奚,向西則是蒙古高原上的鐵勒諸部(薛延陀、回紇等)、再向西阿爾泰山則是第一突厥汗國發源地,再向西到哈薩克草原上則是西高車、康國聯盟、葛邏祿人,再向西則是保加爾汗國與可薩汗國。
契丹雄起,稱霸數百年
在回鶻汗國於西元840年滅亡後,原先依附於回鶻汗國的契丹、奚重新恢復獨立,並開始在遼河流域發展壯大,還接收不少回鶻遺民,契丹遼帝國最有名的后族蕭氏述律部,就是回鶻人的後裔。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鶻人。
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在西元907年就是在原來松漠都督府的轄區整併所有契丹部族,建立統一的大契丹國,定都於臨潢府(今天中國內蒙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西元916年阿律阿保機打敗所有跟他搶王位的兄弟們,以及想維持契丹首領由各部落公同推選制的其他契丹部族,即位為皇帝,創國號為遼,威震一時的契丹遼帝國正式建立。西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攻滅五代十國中石敬塘建立的「後晉」。
由於契丹全盛時期疆域廣大,東到日本海,西到阿爾泰山,南到燕雲十六州,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中國北部也是在契丹遼朝控制下,人口約900萬人,控制了4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強大無比。
因此在蒙古語、俄羅斯語及其他許多西方語言中,契丹(Kitai,讀音「豈代」)已經成為許多文明稱呼中國的代稱,取代更古老的「秦」。筆者曾派駐蒙古國,學到的蒙古語和俄語中,就是以契丹稱呼今天的中國,而非其他CHINA或其變音來稱呼,可見得當初契丹統治中國的威勢與影響力之大,無與倫比。
契丹人是講蒙古語族語言的北方游牧民族,混合了鮮卑、柔然、室韋與雜胡的血統,因此武力值強大,但說到習俗方面,與農耕的漢民族就有許多差異。契丹人髡髮,讀音為「昆」髮,就是將頭頂的頭髮剃光,只在雙耳上方及額頭上方留一點頭髮,這是古代東胡民族流傳下來的文化特徵,匈奴系的文化就沒有這種作法。髡髮的習俗從鮮卑、契丹、蒙古一直到滿州女真人都有類似的風俗,其實許多北方漢人也是這麼做的,顯示出北方漢人有許多來自游牧民族的淵源傳承。
此外契丹人維持游牧民族的習慣,主要居住在氈帳中,也就是蒙古包,隨時可以拆卸遷移到其他地方再安裝,契丹人的君王也居住氈帳中,君王的氈帳稱為「捺缽(讀音為納波)」,遼國有多個都城,君王可定期遷徙,所以仍維持有「行國」的特徵。
中國在唐末勢力衰弱,中國北方,尤其是幽州(今河北省)已被契丹佔據,遼帝國取代回鶻汗國佔據蒙古高原,也兼併了室韋,西到阿爾泰山,已經成為再一次統一北方草原的霸主。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西元907年即位,接著太宗、世宗、穆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天祚帝。基本上在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遼帝國就是北方控制一切的霸主。契丹的威名也經過絲路向西傳播到遠方。
西遼重新復國之偉業
到了西元1125年,在中國北方由契丹人建立的強大遼帝國,竟被來自東北更野蠻原始的通古斯族女真人「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帝國」滅亡。
遼朝的宗室「耶律大石」(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試圖力挽狂瀾,曾率軍大破藉機偷一杯羹的宋軍,但率軍對戰金軍仍一敗塗地甚至被俘虜。伺機逃出後,他見女真勢大,一時之間無可抵擋,於是想出一招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奇招,他號召率領由各契丹部落招募收攏的遺民,以及遼朝西北重要邊防軍鎮「可敦城」的駐軍向西進發,打算在中亞擇地重建遼帝國,為契丹保留最後一點血脈。
這個作法與當初回鶻帝國被吉爾吉斯人滅亡後,殘餘部眾首領率部眾西遷,並在西域與中亞河中地區重建喀剌汗國、高昌回鶻王國等作法一模一樣,最重要的是耶律大石的遠征最後成功了。
耶律大石的遼朝西征軍首先向位於新疆東部的屬國「高昌回鶻王國」借道西征。通常借道這種事太過危險,很少有國家願意借道境內給外兵,以免自己國土慘遭蹂躪搶劫。但高昌回鶻與遼朝過去關係不錯,也是遼朝的屬國,因此高昌王並未落井下石,不但同意借道,還贈送大批軍用物資(六百匹馬、數百匹駱駝、三千隻羊)以壯軍威。
耶律大石率領的西遼遠征軍,在西元1130年通過高昌回鶻國土向西北的東喀剌汗國前進,沿途斬獲甚多,搶奪牲畜無數,最後抵達葉密立城(新疆塔城額敏縣)。西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正式稱菊兒汗,重建遼國。
建國後他馬不停蹄於該年繼續向南征討,想擴大統治範圍,結果與東喀剌汗國的一次戰爭中西遼軍被擊敗。耶律大石不怕觸礁,由南下轉西進,率軍往西北攻入河中粟特地區,並一路收編當地突厥游牧民族為僕從軍,結果當時東喀剌汗國大汗阿爾斯蘭汗(Ahmad Ibn Hassan)在西元1132年去世,兒子伊卜拉欣二世軟弱無能,原為屬國之葛邏祿人與康國聯盟都相繼入侵東喀剌汗國想挖塊肉,伊卜拉欣二世自忖無力處理,竟直接邀請耶律大石來接管他的國家並給予他保護。
這無疑是天上掉餡餅,原先要攻破東喀剌汗國還不知得花費多少兵力,受到多大損失,現在倒好,人家直接開門投降了,耶律大石自然接受了,於是他率軍進入東喀剌汗國首都巴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東南),並改名為「虎思斡兒朵」,並將西遼首都遷移至此,國家政治中心西移到更接近中亞地區。
耶律大石並沒有殺死伊卜拉欣二世,而是將他降為附庸國主,西遼軍也向北擊敗康國聯盟的別失八里(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令康國人臣服於西遼。至此耶律大石可以說在西域打下了不輸當初遼帝國在東方的領土,成功延續了契丹遼帝國的血脈香火,可以稱之為中興之主而當之無愧。
東征金國欲復國但功敗垂成
在中亞立穩腳步後,耶律大石也沒有忘記復國夢,他曾經於西元1134年派大軍東征金國,想恢復舊河山。但因為距離太遙遠而未能接敵,自己大軍就已因氣候、地形因素而損失慘重,只好撤兵回西遼根據地。看到東征復國無望,耶律大石終於想好好經營自己在中亞的地盤,好好地將遼朝契丹人的輝煌在中亞地區繼續下去。
西元1137年起,耶律大石開始征服中亞的壯舉,他率兵向今天的塔什干、費爾干納盆地進軍,在「忽氈」遇到西喀剌汗國軍隊的迎擊,西遼軍戰勝,西喀剌汗國軍逃回撒馬爾罕。當時已經是西遼屬國的葛邏祿人落井下石,趁機攻打撒馬爾罕。西喀剌汗國於是向當時宗主國塞爾柱突厥人求援。
西遼與塞爾柱突厥兩強對撞的「卡特萬之戰」
塞爾柱蘇丹一看西遼這個非突厥,也非伊斯蘭信仰的東方佛教與類漢人文化的新種族在中亞坐大,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號召旗下已經信奉伊斯蘭的突厥勢力,包括波斯加茲尼王朝、印度巴基斯坦的古爾王朝連同塞爾柱軍共10萬,浩浩蕩蕩殺過來找西遼麻煩。
西元1141年7月,塞爾柱蘇丹桑賈爾率軍渡過阿姆河,向河中進軍,主要受衝擊的葛邏祿人趕緊向西遼求援,耶律大石致函塞爾柱突厥蘇丹桑賈爾,說:「你我井水不犯河水,請你撤兵。」但是塞爾柱蘇丹自覺所率十萬大軍無人能敵,所以十分傲慢,回信要求信佛教的契丹人耶律大石改宗,也就是皈依伊斯蘭教,也驕傲地說:「你是擋不住我大軍的。」
耶律大石眼見情勢已無話可談,於是盡起大軍積極迎戰。雙方大軍在撒馬爾罕北邊的卡特萬草原上接敵,是為中亞史與突厥史中都極著名的「卡特萬之戰」。西遼軍隊中有契丹人、漢人、蒙古室韋人與當地土著葛邏祿等突厥人,對上的是已經信仰伊斯蘭的突厥人(塞爾柱、加茲尼、古爾)聯軍。西元1141年9月9日「卡特萬會戰」開始,契丹軍左右包抄敵軍,尤其葛邏祿突厥騎兵戰力強大,拼殺得力,最後西遼聯軍大敗塞爾柱聯軍,塞爾柱聯軍死傷者橫屍遍地數十里長,塞爾柱蘇丹單身一人逃回,重要的將領甚至連蘇丹妻子都陷落於西遼人之手。
此次大敗後,塞爾柱突厥勢力從此退出河中地區,回到波斯與阿拉伯地區老巢舔舐傷口。耶律大石率軍攻陷撒馬爾罕,並繼續進攻以富裕著稱的花剌子模,迫使花剌子模稱臣,每年獻貢品三萬金第納爾與大批牲畜,西遼從此在中亞站穩了腳跟,從一群倉皇逃命的亡國遺民,到靠著自己力量披荊斬棘,成為中亞霸主。西遼為我們演示了一遍,越不怕死越不會死,為了民族生存,死中求活誰都不怕的氣魄。
從西元1141年到1218年蒙古大軍滅亡西遼為止,西遼、古爾王朝、花剌子模汗國三國在中亞地區時而結盟,時而交戰。西元1211年,西遼的汗位居然被來自蒙古高原的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屈出律以西遼駙馬的身份篡奪,西遼落入屈出律外人控制,耶律家族的統治終結,但屈出律是蒙古大軍追捕的對象,這事情很快被成吉思汗發現後,立刻派出哲別率軍二萬追擊屈出律,結果在西域通往阿富汗的瓦罕走廊逮捕逃跑的屈出律,隨後將其斬首,西遼也因此正式滅亡於蒙古之手。
但我們可以說,契丹人回歸蒙古不是壞事,契丹人與室韋後代的蒙古人本來從魏晉南北朝起就是同一族的同胞兄弟民族。因此耶律楚材等契丹人在蒙古帝國中也是受到重用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ntinue reading

577 episoder

Όλα τα επεισόδια

×
 
Loading …

Velkommen til Player FM!

Player FM scanner netter for høykvalitets podcaster som du kan nyte nå. Det er den beste podcastappen og fungerer på Android, iPhone og internett. Registrer deg for å synkronisere abonnement på flere enheter.

 

Hurtigreferanseguide

Copyright 2024 | Sitemap | Personvern | Vilkår for bruk | | opphavsrett